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是1931年9月18日的九·一八事变,终点是1945年9月2日,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,宣布无条件投降,整个抗战持续了14年。
抗日战争,全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,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。
九·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,当时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,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,并占领了沈阳,随后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。中国政府虽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,但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。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。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,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由此展开。在战争初期,由于军事装备和训练上的差距,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,大片国土沦陷。然而,中国人民并未屈服,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,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共同抵抗日本侵略。
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军队在多个战场上进行了英勇的抵抗。其中,淞沪会战、太原会战、徐州会战、武汉会战、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,虽然未能阻止日军推进,但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物资,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。此外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、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,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力量。
1940年,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,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,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打击。在战争后期,随着美国对日本宣战,以及苏联出兵中国东北,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反攻阶段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。9月2日,日本代表在美国战舰“密苏里”号上正式签署了投降书,抗日战争宣告结束。
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灾难,也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。在这场战争中,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据估计,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,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。然而,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,不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,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抗日战争的胜利,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转折点,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,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同时,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,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,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